您現在的位置:主頁 > 熱點資訊 > 行業新聞 > 詳細信息
民航空域資源不足:空中大塞車 增速跟不上需求
作者:admin 來源: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:2016-11-21
隨著消費升級,民航出行需求越來越旺盛。但是也存在市場和人才儲備跟不上需求的問題。


       城市地面的交通擁堵造成"塞車"已經是司空見慣,事實上,頭頂看似廣闊的天空,擁擠繁忙程度也許不亞于地面。去年全年,全國機場飛機起降總量達856.6萬架次,比上年增長8%。以首都國際機場為例,從早晨6時到夜晚9時,每3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起飛。隨著航班越來越密,"塞機"現象時有發生,空管調度的挑戰也在增加。


       民航進入大眾化時代,一方面是越來越旺盛的民航出行需求,另一方面是有限的空域、人才等航空資源。最近,民航局發文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民用機場,同時要求加強新設航空公司市場準入管理,政策"一松一緊",將帶來哪些影響?能否化解資源不足的矛盾?


       空域資源有限,航班密度越來越大


       根據中國民航局的數據,截至2016年6月底,民航全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455.9億噸公里、旅客運輸量2.3億人次、貨郵運輸量313.3萬噸,同比分別增長12.5%、10.8%、4%。


       "民航業增速連年都達兩位數,運輸總周轉量、飛機數量和航班數量都在快速增長。"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劉光才表示,熱門航路基本上都處于"爆滿"的狀態。


       航班越來越多,自然需要更大的空間才能容納。據了解,民航空域每年也在增長,不過增速僅在1%—2%左右,與航空運輸10%以上的增速相比,剪刀差越來越大。


       空域資源有限,如何提升空域資源保障能力?"一方面是要提高民航空域使用效率。事實上我們的空域使用效率、管理水平伴隨著民航的發展也一直在提升。"劉光才表示。今年上半年,機場平均放行率80.44%,同比提高10.36個百分點,航班正常率為77.03%,同比提高11.86個百分點,"十年前,航班正常率為80%左右,與今天的數字差不多。但是十年間航班量突飛猛進,保持這個數字穩定的背后是服務管理水平的大大提升。"劉光才說。


       另一方面,擴大民航可用的空域資源也迫在眉睫。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,空域資源需要通過深化空域管理體制改革來解決,目前國家正在積極推進改革,更加有效地開發利用好空域資源。


       航班越來越密集,也考驗著航空公司"平衡的藝術"。"航空公司作為市場主體,必然以追求利潤為目的,航班安排越密,飛機利用率越高,利潤也越大,但同時延誤風險也越高,飛行員工作時間越長,安全隱患也越大。"劉光才認為,處理好安全、效益、服務質量的關系,是航空公司永恒的課題。


       航空人才緊缺,機場建設不足


       如果空域資源足夠,是不是就能滿足日益旺盛的市場需求呢?


       "民航大學空管學院每年畢業生近千人,很快就被搶光。"跟不上航空發展速度的,還有航空人才的培養,其中飛行員、空管人才、機械維修人才尤為緊缺。


       "這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,因為航空人才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尤其是飛行人才等,對教員和設備的要求都很高,這是行業性質決定的。"劉光才告訴記者,因為航空人才培養的高門檻,很多領域社會資本難以進入,社會辦空乘班、運輸人才班、地面服務班不少,但極少能辦飛行學校、空管班和機械維修班。


       同時,我國"倒金字塔"型的民航發展結構也不利于民航人才的培養。在民航發達的西方國家,民航發展呈現"金字塔"形狀,航空運輸業是塔尖,通用航空業作為塔基,要求更高的航空運輸人才可以從大量通用航空人才中選拔。"而我國民航則呈現‘倒金字塔’,通用航空的發展遠遠落后于運輸航空的發展,難以為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提供技術積累、人才后備。"劉光才表示。


       中航協相關負責人則認為,航空人才培養還有賴于評價、配置和激勵機制的完善,需要進一步深化分配制度,完善航空人才薪酬體系設計。


       航空人才緊缺之外,機場資源也相對不足。截至2015年底,我國民用航空機場共有210個(不含香港、澳門和臺灣地區)。美國光運輸機場就有500多個,相比之下,我國機場數量比較少。


       記者從中國民航局了解到,近年來運輸機場建設增長顯著,"十二五"期間,我國的機場密度由"十一五"末的每十萬平方公里1.8個增加到2.2個,按100公里服務半徑計算,已覆蓋了全國84.4%的人口。然而,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,比如樞紐機場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依然不足,機場建設滯后于業務發展,容量飽和問題未得到緩解;綜合機場體系尚未形成,民用機場特別是通用機場數量偏少,未形成有效的分工和協作等等。


       為了加快民用機場建設,民航局日前印發《關于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民用機場的意見》,全面放開民用機場建設和運營市場,加大對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政策支持。"民航業正在由單一投資向多元投資體制轉變,社會資本投資民航領域熱情很大,比如民營航空不斷壯大。在政策法規的利好帶動下,社會資本對民用機場的投資熱情今后也會進一步激發。"劉光才說。但他也指出,機場建設時間基本都在6—10年左右,盈利周期較長,這對社會資本投資是一個不利因素,目前仍需要政府資金對民航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更強的支持。


       成長的煩惱還要在成長中解決


       航空運輸市場需求旺盛與供給不足的矛盾,在專家們看來,是不折不扣的"成長的煩惱"。


       "成長的煩惱就要在成長中解決,成長需要一個過程,機場建設、人才數量不可能飆升,空域資源也不可能一下全放開。"劉光才認為,民航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問題,安全、效益、服務缺一不可,航空公司等市場主體、政府、消費者三者的努力也缺一不可。


       中航協相關負責人認為,航空公司在追求經濟效益與正點率,以及強化安全管理之間,最重要的是堅持安全第一,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航班正常率和經營效益。最近,民航局發布《關于加強新設航空公司市場準入管理的通知》,對新設航空公司、全貨運航空轉客運、支線航空轉干線,規定了更嚴格的條件。有人擔心這會影響民航的市場供給。專家認為,目前民航已有客運航空公司50多家,市場供給充足,競爭比較充分,而在空域資源、地面保障資源相對不足且難以迅速提升到位的情況下,強化管理是保障安全和服務品質的必要措施,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。


       政府在支持航空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外,還要負起相應監管責任,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。"管理部門應該管什么?不是管發展速度,而是要從責任入手,管安全和服務。"劉光才表示,今年5月,交通運輸部頒布的《航班正常管理規定》就是針對航空服務管理的規章,耗時三年起草完成,在法律上厘清了航空公司、機場等相關主體的責任。劉光才還透露,《民航服務品質提升指導意見》也將在年底出臺,《意見》將會對航空公司、機場等各個市場主體提出具體要求,建立服務品質運行管理體系,并規定服務質量考核的管理辦法。"這個機制如果落到實處,相信能夠推動市場主體優化管理服務,消費者會感受到服務的提升。"劉光才說。


       民航業的發展也有賴于每一位消費者的努力。飛機延誤、航班秩序被擾亂、飛行安全受影響,有時候是乘客自身造成的。"比如霸機占機等情形,我們統計過數字,嚇一跳,每年有10多萬個航班因為旅客的不文明乘機行為而運行受阻。"劉光才認為,普及民航知識,讓更多的乘客了解航班運行的規律,也有助于推動溝通和順暢出行。